隨著資訊科技的興起,沒有使用過電腦或是沒有電腦的人已不復見,相信從六年級生之後,電腦以及網際網路的使用已漸趨頻繁。回想以前讀國小的時候初次接觸電腦,當初電腦還是286~386的時代,磁片用的是現已消失的5.25吋大張黑色磁片,攜帶跟保存都很不方便,當時的OS(operation system)還是Windows95,課程的內容主要並不著墨於OS的操作,而是DOS的使用以及指令;當初似乎並未預見微軟的作業系統的功能與發展。而經歷了Windows98,Windows Me,Windows 2000後,才來到了目前主流的Windows XP,以及剛上市沒多久的Windows Vista,資訊科技的發展真的是一日千里,現在就連3.5吋磁片都已逐漸被隨身碟淘汰,而電腦也是功能越來越豐富,越來越人性化。
過去提供產品與服務的方式往往是透過實體交易市場,也就是有實體店面,看的到商品或服務,一手交錢一手交貨。而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與網路使用者的激增,人們逐漸在調整他們的消費方式與型態,雖說實體商店的交易仍是主流,但電子商務(e-commerce)的力量卻不容小覷。
電子商務本身並不是一種新的產業,而是一種新的經濟活動運作方式或流程。由於網路能夠同時解決資訊流通不易與交易成本過高的問題,故網路逐漸成為消費者乃至於廠商傳遞與獲得資訊的重要工具。這種利用網路來傳達資訊,進而使得廠商之間、消費者之間、或是消費者與廠商之間產生交易行為,便是電子商務。電子商務也可分為企業與企業間 (business to business, 簡稱B2B) 及企業與消費者之間 (business to consumer, 簡稱B2C) 兩種型態。
相信7年級生後,有很大一部份的人都有使用過網路購物的經驗,茲以網路書店為例分析;假使我今天想購買一本書,或許我會去金石堂或是誠品書店,另外一種選擇是網路書店,目前台灣的網路書店大致上有博客來、誠品網路書店、金石堂網路書店、天下網路書店、三民網路書店、YAHOO書城、奇摩拍賣等,通常在網路書店購買的價格會較連鎖的實體書店來的優惠(當然並不是絕對)。在充分競爭的狀況下,消費者自然會選擇價格最低、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,因此通常消費者都是佔有絕對的優勢。利用網路書店購物的好處除了價格較為低廉外,還可以節省掉往來實體書店的時間與交通成本,可謂一舉數得。
這麼說起來似乎實體書店沒有了競爭力? 其實並不是這樣。
電子商務的機制雖然已經相當成熟,但仍有部分的消費者並沒有使用網路書店的習慣。
我認為有下列幾個原因:
1.並不知道有網路書店的存在
2.消費者對網路消費甚至於電腦使用的不熟析
3.擔心交易安全性的問題
4.不願意等待網路購書後,書籍郵寄的時間
5.享受實體購物的感覺
6.在網路書店上找不到想買的書
7.網路書店無法翻看書籍內容
因此實體書店或許有部分被網路書店的市場給瓜分,但我相信,實體書店仍有其競爭力。
實體書店的書籍較為齊全,而且都經過分門別類,還提供翻閱與比較的利基,這是相當關鍵的因素,倘若我想要買一本經濟學的教科書,我一定會去實體書店先翻閱並比較眾多經濟學教科書的內容,再挑選較為適當的一本。(當然我很有可能在確定好欲買書籍名稱後,至網路書局上購買)
另外實體書店通常不單單只是賣書的書店,更結合了其他商品的販售,例如文具、生活用品、禮品等等。另外實體書店也能提供一種生活的態度與方式,誠品的空間設計、充滿品味裝潢與擺設往往令人驚艷與感動,走在誠品,似乎讓人感覺自己是個有品味的人(笑)。這也是誠品負責人吳清友先生所提倡的生活美學,書店不只是買書的地方,更是放鬆身心靈,並能享受藝術氛圍的場所。
再者,有部分非連鎖書店業者為了提高競爭力,往往會給書籍提供更多的折扣。像是師大的水準書局(也是我很愛去的書店),提供了5~9折的優惠;公館的政大書局也提供了6~9折的優惠。
網路消費或許是一種趨勢,但仍然無法抹煞掉實體通路的價值,畢竟有些競爭優勢是網路永遠無法比擬的。
- Nov 23 Thu 2017 12:01
電子商務的興起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